艱苦創業 無私奉獻 團結協作 勇于創新
三線精神
三線精神產生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轟轟烈烈的三線 建設時期,是民族精神、奮斗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線精神的內容可簡要表述為“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
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指自1964年起,由中共中央主導,以我國西南和西北地區為重點區域,開展的一場以戰備為中心,以基礎工業、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設施為重點的大規模經濟建設活動。三線地區主要包括四川(含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省區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區靠近內地的部分。同時,在全國一、二線地區腹地,依靠地方自籌資金,以戰備為中心、以地方軍工和工業交通設施為主的經濟建設活動稱為“小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是在國際冷戰的背景下開展的備戰和工業遷移運動,對當代中國歷史和當今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三個歷史階段
三線精神的形成發展大致有以下三個歷史階段:
1964~1969年是三線精神產生和初步形成的時期。 1964年,三線建設戰略開始實施。 1964~1966年是中國三線建設大規模進行的初始階段。
內涵:艱苦創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艱苦創業體現了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不畏艱險、頑強奮斗的意志品質,是千千萬萬三線建設者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頑強奮斗、建功立業的精神寫照。 因為戰備和保密的需要, 當時的三線企業都要“依山傍水扎大營”,建設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尤其是分布在中部和西南部廣大山區,有的甚至是不通水電的不毛之地。在極其艱苦的生存和生產條件下,三線建設地區形成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艱苦創業精神。 在攀枝花開發初期,面對“七戶人家一棵樹”的艱苦環境,建設者們喊出了“天當羅帳地當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塊石頭架口鍋,帳篷搭在山窩窩”、“白天杠杠壓、晚上壓杠杠”等許多振奮人心的口號。以“先生產、后生活”為方針,攀枝花在弄弄坪建起幾十間席棚,既是設計者們的集體宿舍,又是工作室,一張張“象牙微雕鋼城”設計圖就在“席棚設計院”里誕生。1970年7月1日,攀枝花煉出第一爐鐵,1971年10月1日煉出第一爐鋼。
內涵:無私奉獻
無私奉獻是中華民族最純潔、最崇高的道德品質之一。三線建設時期,來自祖國各地的優秀兒女“好人好馬上三線”,為大家舍小家,奔赴邊遠、偏僻的三線建設戰場,發揚敢打敢拼、永不言敗的奉獻精神,最終建立起共和國三線建設發展的豐碑。 在攀枝花,建設者們立下“不想爹,不想媽,不想孩子不想家,一心想著攀枝花,不出鐵水不回家”的誓言,多年不回家探親,放棄與父母妻兒的溫馨團聚。為實現發展祖國戰略大后方鋼鐵事業這個夢想, 他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時任渡口寶鼎山煤礦建設指揮部黨委書記的亓偉身患食道癌后仍帶病指揮,日夜奮戰,建成寶頂、沿江等礦,保證了攀枝花建設的需要。他臨終前說:死了,把我埋在寶鼎最高的地方,讓我日日夜夜看到攀枝花出煤、出鐵、出鋼。
內涵:團結協作
三線建設是新中國成立后一項重要的國家建設戰略,建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是從國家經濟建設和國家安全的大局來考慮的。因此,三線精神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在黨的領導下,各行各業行動一致進行大協作的團結精神。即實行社會主義國家認識統一,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從宏觀上把握和指導三線建設。這種宏觀把握和指導是以中央與地方機構配合、各部委之間的配合、地方各部門之間的配合為條件的。 1964年8月,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設三線。一是投資力度大。中央集中財力向三線地區投資,為三線建設調運了大批物資設備。從1965年起,一些沿海工業企業向西部地區搬遷,當年新建項目也大多集中投放在西部地區。二是人員集中。僅1964年,全國各地就抽調了5萬多精干的干部職工日夜兼程,奔赴攀枝花,其中有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普通工人、大學畢業生。僅攀枝花鋼鐵基地的設計,就組織了來自全國100多個科研、設計、施工、設備制造單位及其他有關行業的1300多人,進行了一場在世界工業史上罕見的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設計大會戰”。親歷者回憶當年的大協作時,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各路大軍齊參戰,弄弄坪上主戰燃。機器轟鳴震天響,千軍萬馬戰猶酣。”
內涵:勇于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三線建設時期,建設者們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開拓進取、勇于創新的精神,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攀枝花開發建設,一開始就面臨著一個嚴峻的科學技術難題:從19世紀開始,用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就成為冶金領域的“禁區”,而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屬多元素共生礦,爐渣中二氧化鈦含量高達30%以上。蘇聯專家說攀枝花礦“好看不好用”,是“呆礦”,對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宣判了“死刑”。 為了實現開發攀枝花的理想,冶金工業部決定組織專家進行科技攻關。1964年11月,由冶金工業部鋼鐵司煉鐵處處長周傳典帶隊,負責組成一支以科技人員為主的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冶煉科研試驗組。試驗組集中了一大批冶金行業著名的專家學者和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爐爐長、工長以及技術人員,到1965年2月,試驗組達到108人,人稱“一百單八將”。試驗組先后在承德鋼鐵廠、西昌410試驗廠、首鋼、昆鋼等進行了系列試驗,為攀鋼一號高爐的順利投產積累了經驗,成功地解決了普通高爐冶煉高鈦型釩鈦磁鐵礦的世界難題,打開了攀枝花資源寶庫的大門。 攀枝花鋼鐵基地的建設也是勇于創新精神的集中體現。按照通常的設計理念,建一個150萬噸的鋼鐵廠,起碼要5平方公里的廠址,但攀枝花連1平方公里的平坦的地方也沒有。技術人員發揮創新精神,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在2.5平方公里的弄弄坪山坡上,依山就勢設廠,搬移了2.5億立方米土石,修建了8座跨越金沙江等江河的大型拱橋,并采用臺階式布置,螺旋式地把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建在三個大臺地上。這在世界鋼鐵建設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被稱為“象牙微雕鋼城”。
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走的再遠,也不能忘記過去,更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傳承弘揚‘三線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是當下企業發展的新動能之一,也是每個職工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精神力量。 為大力弘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家“三線建設”中形成的“三線精神”,天酬公司倡導廣大干部職工在新時代傳承優良傳統,不忘初心,愛國愛企愛崗,立足崗位創新創造創業,塑造新時代天酬干部職工“三線精神”新品質新形象。
供稿:李璐
|